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骨伤类理筋技术中

杏林课堂改版了,视频可以点播看

为了方便广大杏林学苑用户观看学习课程,杏林学苑技术团队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线学习课程,大家可根据自己特长选择相应课程学习,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每周一会上传新视频,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诊疗技术。

观看方法: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系统,选择相应课程进行

⊙编辑:杏林君

(八)搓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双掌相对,置于施术部位两侧并加以一定压力,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从近心端至远心端开始,行相对用力、方向相反的前后来回搓动,上下往返移动数遍。频率约00次/分。本法亦可采用拇指指腹和食指桡侧面对指、趾等部位进行操作。

头部,胁肋部,腰部,上肢部,下肢部。

舒筋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祛风散寒。

颈椎病,胸胁迸伤,风湿痹痛,四肢伤筋等。

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操作时动作要连贯、协调,搓动速度宜快,上下移动宜慢。

(九)点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根据经络循行路线,以指代针,用拇、食、中指的指端,或指间关节突出部施力于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前臂与手指主动发力,逐渐用力下压,使刺激充分达到组织的深部,患者可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全身。

通经活络,宣通气血,调和脏腑,平衡阴阳。

各种痛症,筋伤,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肩峰下滑囊炎,胸、腰椎骨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腰骶疼痛,风湿痹痛,瘫痪,脑瘫,神经损伤,胸腹内伤等。

孕妇腰腹部,年老体弱和严重心脏疾病者。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按而压之,戳而点之,谓之点法。本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用力大小、时间应适度,避免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对重要脏器部位要慎用。

(十)抖法(牵抖法)

1.抖上肢法

站位,坐位。

坐位,仰卧位,站位。

患者肩臂部充分放松。医生位于患者前外侧,身体适度前倾,两手握住患者手腕部,慢慢将患肢向前外方抬至60°左右并缓缓牵引,然后两前臂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节奏由慢到快,使患肢呈波浪样起伏,让抖动的波和力传达到肩部。抖动的幅度~3cm,频率50次/分左右。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

肩部,上肢部。

舒筋松骨,解痉止痛,调整关节。

颈椎病,肩部和上肢伤筋,肩关节周围炎等。

上肢骨折,习惯性肩、肘、腕关节脱位。

先牵引,后抖动。

.抖下肢法

站位。

卧位。

患者下肢放松。医生站在患者足端,双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踝部,将双下肢抬离床面30cm左右,两臂伸直,身体后仰,向足端方向缓缓牵引,然后上、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髋部有舒松感。可对两下肢同时操作,亦可单独对一侧下肢操作。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动幅度~3cm,频率次/分左右。

髋部,下肢部。

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纠正错位,调整关节。

髋部伤筋,髋关节滑膜嵌顿,髋关节功能障碍,弹响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骶髂关节损伤,腰肌劳损,腰腿痛和下肢伤筋等。

骨盆、下肢骨折。

先牵引,后抖动。抖动幅度要小,抖动时的抖动波应由肢体远端传向近端。

3.抖腰法

站位。

俯卧位。

患者俯卧,肌肉放松,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医生以两手握住患者双踝,两臂伸直,身体后仰,首先向足端方向持续性的缓缓牵引,使患者腰部和双下肢后伸抬离床面,同时进行小幅度的摇摆或快速抖动,待其腰部放松后,两手瞬间同时用力,对腰部进行1~3次较大幅度的上下抖动如波浪样起伏,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

腰部。

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纠正错位,调整关节。

腰部伤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急性损伤、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及腰椎严重骨质疏松和滑脱者。

先牵引,后抖动。操作要轻柔、适度,不可强行超越生理范围。

(十一)刮法

刮痧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以拇指或食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或借助牛角等器具,蘸水或其他介质后),直接在体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行单方向的快速推动,直至皮肤微呈紫红色为止。用力较推法为重。

全身。

舒筋通络,散寒止痛;发汗解表,除湿解暑。

颈项僵痛,骨节疼痛,髌骨软化症,风湿痹痛,头晕,头痛,感冒,发热,中暑,胸闷,呕吐,食欲不振等。

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用力不可过重,时间不可过长,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孕妇慎用。

(十二)滚法

1.侧滚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肘关节微屈,手呈休息位,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用手背尺侧吸附于施术部位,前臂主动用力,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和外旋复合运动,使手背尺侧面在施术部位上连续不断的来回滚动。滚动幅度10°左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80°,伸直时向内滚动40°)。频率60~次/分。前滚和后滚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头面部,颈肩部,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舒筋通络,解痉散结;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颈椎病,落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面神经麻痹,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肢体瘫痪,麻木不仁,风寒痹痛,各种筋伤、运动损伤和疲劳等。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滚动时腕部放松,手背部要紧贴体表,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奏,使产生的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不可跳动或来回摩擦。

.直滚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腕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0°~40°,手握空拳,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用力,带动腕关节进行屈伸运动,使食、中、无名、小指的近节指背、指间关节背侧、掌指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做来回滚压揉动。频率60~次/分。前滚和后滚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颈肩部,腰背部,腹部,臀部,四肢部。

舒筋通络,解痉散结;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筋伤,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肢体瘫痪,麻木不仁,风寒痹痛,各种运动损伤和疲劳等。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滚动时手背部要紧贴体表,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奏,使产生的压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不可跳动或来回摩擦。

3.斜滚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拇指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自然放松,呈半屈曲位,以小指的掌指关节或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背侧面为着力点,紧贴于施术部位,以腕部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带动掌指关节在施术部位上来回滚压揉动。滚动幅度在60°内。

颈肩部,腰背部,腹部,臀部,四肢部。

舒筋通络,解痉散结;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筋伤,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肢体瘫痪,麻木不仁,风寒痹痛,各种运动损伤和疲劳等。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滚动时不可跳动或来回摩擦,并尽量避免掌指关节与棘突或其他骨突处刚性相触。

(十三)击法(击打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以肘关节为支点,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拳、掌或小鱼际有弹性、有节奏地击打施术部位。击打快慢要适中,蓄劲收提,用力轻巧而有反弹感,即一触及施术部位后要迅速弹起,随起随落,使手法刚中有柔,避免生敲硬打。

头部,颈肩部,背部,腰骶部,上肢部,下肢部。

舒筋通络,消瘀止痛,祛风散寒,宣通气血。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肢体疼痛、麻木不仁,筋脉拘急,风寒痹痛,屏伤岔气,痿症,瘫痪,疲劳,陈旧筋伤及头痛,失眠等。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本法属“刚劲”手法,较适合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击打时力量要轻巧适度,不要停顿或拖拉,用力要稳,避免暴力。

(十四)挤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两手拇指的指腹或指端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筋结,然后对称性地用力向中央挤按。挤按皮肤时以透出紫色斑痕为度,挤按筋结时,以筋结破散为度。

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

祛瘀散结,疏通筋脉。

腱鞘囊肿,腰背肌筋膜炎,感冒,头痛等。

局部肿胀、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可挤破皮肤。如果筋结时间过久,不可强行挤破。

(十五)叩法(叩打法)

1.指叩法

站位,坐位。

站位,卧位,坐位。

医生五指自然分开,腕关节略微背伸,前臂主动运动,以小指侧面有节律性的叩击施术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直至局部皮肤略发红晕为度。

全身。

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头痛,肩痛,颈椎病,腰背酸痛,风寒痹痛,倦怠,疲劳,筋伤。

局部肿胀严重、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轻击为叩,实则为击,所以施力应轻重适宜,切忌忽轻忽重,重力叩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

.拳叩法

站位,坐位。

站位,卧位,坐位。

医生五指并拢,向掌心屈曲呈空拳状,拳眼向上;或双手握实拳,以小鱼际尺侧面为着力点,双拳交替叩击施术部位,如击鼓状。频率由慢到快,频率~10次/分,着力自轻而重,以患者局部有酸痛感为宜。(

肩部,腰背部,臀部,上肢部,下肢部。

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疏松筋骨,消除疲劳。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背酸痛,风寒痹痛,倦怠,疲劳,陈旧性筋伤。

孕妇腹部、腰骶部;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严重者;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者。

施力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十六)理法

站位,坐位。

坐位,卧位,站位。

医生一手持患者肢体远端,用另一手掌根部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患者肢体近端,指掌部主动施力,做一松一紧有节律性的握捏、挤压,并循序由肢体的近端移向远端。如此反复进行数遍。可单手操作或双手交替操作。

上肢部,下肢部。

理筋通络,解痉止痛。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四肢筋伤,疲劳等。

静脉血栓。

指掌部要均衡施力,体现出“握”和“捏”两种力量,操作要灵活,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不可缓慢呆滞。

(十七)捋法(捋顺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用手掌或拇指紧贴患者皮肤,沿着肢体肌腱、韧带、条索、骨缝或脊柱两侧做上下(或前后)方向的来回推动。由远端推向近端为捋法,反之为顺法,其手法及劲力相同,仅有向心和离心方向上的区别。

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

理筋通络,解痉止痛。

腰背肌筋膜炎,腱鞘炎,肌腱周围炎,肌肉劳损、痉挛,四肢筋伤等。

静脉血栓,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操作时手掌要施以一定压力,推动力量要均匀和缓。注意捋的方向应与肌腱、条索走行的方向一致。

(十八)摩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肘关节微屈,用手掌或自然伸直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面轻放在施术部位上,行和缓、协调而有节奏的环旋摩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顺摩为补,逆摩为泻”。频率次/分。

全身。

活血消肿,舒筋散瘀,温经通络,缓急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外伤肿痛,风湿痹痛,伤筋,颈肩痛,腰腿痛,慢性劳损,急慢性扭伤,胸胁胀痛,腹痛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

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摩动时速度、力量要均匀,不能带动皮下组织,要做到皮动肉不动。

(十九)抹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双重支点,前臂与上臂协调用力,腕关节适度放松,用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上,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弧形曲线往返抹动。医生亦可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术部位上,以拇指的掌指关节为支点,拇指主动运动,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弧形曲线往返抹动。

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

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祛风散寒,镇静安神。

颈项疼痛,背痛,腰痛,肢体酸痛,头痛,眩晕,失眠,感冒,面瘫,胸闷,气喘等。

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本法与推法的不同之处是推法是单向移动,而抹法是往返运动。操作时要紧贴皮肤,用力均匀,动作和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带动深部组织,不用力按压局部。

(二十)拿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腕部放松,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指腹钳形用力,方向与肌腹或韧带垂直,将肌肉、韧带拿起后松手复原,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操作应连绵不断,来回进退,5~10次为宜。拿的力量要轻重适宜,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后感觉舒适为度。

颈项部,肩背部,上肢部,下肢部。

舒肌理筋,解痉止痛,疏通经脉,活血散瘀。

头痛,颈椎病,落枕,肩痛,肢节疼痛,肌肉疼痛,风寒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肢体伤筋等。

局部肿胀严重者。

操作时指间关节伸直或微屈,不可用指端、指甲抠掐。

(二十一)捻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以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缘或指腹相对捏住施术部位,拇指与食指行方向相反的搓、揉捻动,状如捻线,频率约00次/分。

指、趾部。

活血消肿,祛瘀止痛,理筋通络,松解粘连。

指、趾筋伤,指、趾关节酸痛、肿胀、屈伸不利,腱鞘炎,肌腱粘连,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指、趾骨骨折。局部皮肤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操作时拇指与食指的运动方向相反,揉动成分多,搓动成分少。

(二十二)捏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以拇指为一侧,其余四指为另一侧,两侧相对成钳形,同时相对用力内收挤压施术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随即放松,循序移动,如此重复数遍。

舒肌理筋,解痉止痛;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头颈部,背部,腰部,腹部,臀部,四肢部。

头痛,斜颈,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骶疼痛,四肢酸痛,肢体麻木,风寒痹痛,痿症,筋伤,疳症,疲劳等。

局部肿胀、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静脉血栓。

捏法与拿法相似,但用力较轻,适合于浅表的肌肤组织,操作时指间关节应尽量伸直。

(二十三)拧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用拇指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挟住施术部位的肌肤,在提起的同时进行扭转。

颈肩部,上肢部,下肢部。

活血行气,疏通经络,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肢体酸痛,风寒痹痛。

局部肿胀、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拧动时用力要适度,避免损伤皮肤。

(二十四)拍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用一手或两手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形成空心虚掌,腕关节放松,以肘关节的屈伸发力,用腕关节摆动起落,带动虚掌在施术部位进行平稳而有节奏的拍打,以局部有热感或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颈部,肩部,背部,胸腹部,腰骶部,上肢部,下肢部。

宣通气血,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疼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肢体酸痛,麻木不仁,风寒痹症,痿症,遗尿等。

孕妇腹部和腰骶部。

操作时腕关节动作不可过大,力量通过放松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虚掌周边要尽可能贴紧施术部位的皮肤,使之产生气、声震荡波深透至深层组织。

(二十五)掐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的指甲垂直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逐渐加力,以痛为度。

全身。

疏经通络,宣通气血,镇静安神,回阳救逆。

疼痛,肢体麻痹,烦躁,头痛,失眠,中暑,晕厥,昏迷不醒,半身不遂。

局部肿胀、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医生指甲应剪短,并修磨圆整,不能有尖锐之处。操作时指甲不能在皮肤上擦、锉、割、磨。

(二十六)揉法

1.指揉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腕关节微屈或伸直作为支点,拇指或其他手指的腹侧面按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带动该处皮下组织,行小幅度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频率60~次/分。

全身。

温经祛寒,活血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

头痛,眩晕,斜颈,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背痛,胸胁疼痛,岔气,脘腹胀满,四肢酸痛,肌肉劳损,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肌肉粘连,痿症,各种筋伤,外伤和骨折后功能障碍等。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本法作用面小,力量深在,操作时手指要紧贴皮肤,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掌揉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站位。

医生肘关节微屈作为支点,腕部放松并略背伸,掌根或大鱼际附着在施术部位,紧贴皮肤,以肘和前臂主动发力,带动腕掌做小幅度的回旋运动,使掌根或大鱼际在施术部位上行柔和的、连续不断的旋转揉动,让作用力深达皮下组织和肌层。频率60~次/分。

全身。

温经祛寒,活血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

头痛,斜颈,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背痛,胸胁疼痛,岔气,脘腹胀痛,腰腿痛,四肢酸痛,慢性劳损,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肌肉粘连,痿症,各种筋伤,外伤和骨折后功能障碍。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本法着力面大,刺激和缓舒适,操作时腕关节放松,前臂有推旋动作,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滑动,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二十七)散法

站位,坐位。

卧位,坐位。

医生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略施压力,腕部用力行快速左右摆动的同时向前推进。速度由慢渐快,反复数遍。

全身。

散瘀消肿,解痉止痛。

颈肩疼痛,腰背疼痛,风湿痹痛,肌肉拘急。

局部感染、破损、过敏和有皮疹及出血倾向者。

操作时掌根紧贴皮肤,以手腕快速的摆动完成动作,不可在表皮上搓擦。

本文来源:《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anshun.com/bybx/15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