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体免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很多时候,人体过强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危害比免疫功能低下更可怕。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必须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不能盲目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如果免疫已经过度亢奋、敏感,继续提高免疫的后果,不仅仅是出现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还会引起免疫细胞之间的自相残杀,导致免疫系统全面崩溃。
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年轻女性,至少在五个脏器中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因子作为一种自身抗体,攻击所在脏器的结缔组织。这种疾病大多发生在年轻女性的人群中,她们面部惧怕阳光暴晒,皮肤莫名其妙的出现一片片的过敏性红疹,这些症状常常被误解为女孩子天生害怕太阳晒。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见鲜红色和清晰的红斑,脸上有轻微的水肿和最小的鳞屑,呈“蝴蝶状”。(图片来源medical-labs)
在16个脏器中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中,尽管狼疮因子已经较为严重的攻击肾小球的比率不高,但是这种免疫自身攻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年轻人中,说明提高免疫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在这些人群中进行。目前多发的年轻女性的不孕不育,大多数出现这种多脏器受狼疮因子攻击的现象。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展模型及其炎性表现
几乎90%以上男性患有程度不一的强直性脊柱炎,这个令人惊讶的数字经过反复的论证才真正的确定下来。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尚未确定,但是年轻时期生理性的免疫过高,可能是形成年轻人、中老年人群自身免疫攻击性疾病的诱因。也就是说,年轻时期由于免疫亢奋,这些发病的部位已经存在自身攻击,但是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仍然会引起对于健康的威胁。
▲图片来源:GLG
所以大部分人长期的腰酸背痛,需要常常的推拿按摩,但只是暂时的缓解,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说明了这些外在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免疫亢奋引起的轻度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家往往把问题归结为劳累或是压力,并不知晓其中的原因。
▲图片来源:medtechinsight
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就更高了,听听身边人的倾诉就知道它无处不在。这种免疫亢奋的病尽管令人难堪和无奈,但也让人不以为然。至于那些免疫性的胃炎、胰腺炎、肾小球肾炎等等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这些现象都告诫医生和从事健康事业的人们,这些人如果继续提升他们的免疫,等同于火上浇油。
免疫过度亢奋造成机体的免疫性损伤是十分缓慢的,但是当它爆发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不可收拾了。那些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当发现肌肉从眼肌开始受累以后,数月之内就会快速的累及延髓肌、脊髓肌、躯干肌,进而全身性肌无力。
▲图片来源:OERservices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从狼疮因子攻击第一个器官到攻击全身器官时,已经积累很长时间了。等到肾脏综合病症出现,危及生命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
如果免疫已经过度亢奋、敏感,继续提高免疫的后果,不仅仅是出现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还会引起免疫细胞之间的自相残杀,导致免疫系统全面崩溃。
紊乱和分离的免疫系统将犹如一个疯狂的飞机驾驶员,架着一架疯狂的飞机一样,不知飞向哪里,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坠落。那些无法医治的疾病包括癌症、艾滋病,就是免疫崩溃的具体表现。
从份大数据细胞检测报告告诉我们,这些人中的47%已经处于过度亢奋、过度敏感的免疫状态,至少这一部分人,已经不适合再提高免疫。
这部分人大数据细胞扫描检测结果,胸腺指标都超过正常指标的60%--80%,胸腺激素的活性增高,T细胞过度成熟、增殖和分化,如同羊群里放入一头勇猛的雄狮。从临床检验报告显示,淋巴细胞过度增殖,数量已经超过45%。T细胞的过度亢奋和敏感,全身多个器官出现免疫性自身细胞攻击。本来应该由粒细胞解决的问题,却由淋巴细胞越俎代庖,甲状腺、胃腺、胆腺、肝腺都可能成为它攻击的对象。
亢奋敏感的免疫机制造成的自身攻击,来自免疫系统内部的整体机制紊乱,疾病往往呈系统性。如果来自外部的感染,免疫机制可以一致对外,可对于来自于内部的自身攻击却是防不胜防。
不仅如此,由于它的过度反应,甚至于花粉、尘埃都当成敌人。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出现皮肤过敏、干燥、多尿等等。如果免疫继续提高,放进羊群里的这头狮子,就不会再顾及小羊、小狼,而是发动了一场自相残杀的狮群大战。机体就会出现免疫细胞受到攻击,出现免疫系统自相残杀,使整个免疫系统崩溃。癌症和其他不可治愈的免疫性疾病,就会长驱直入,危及生命。
从这里可以看出,免疫系统的稳定对于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而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最早应用的,就是它的3大作用之一,免疫调节,抑制过激免疫反应。
免疫平衡靠调节
何谓调节?免疫太弱时刺激免疫系统,免疫过激时抑制免疫系统,动态平衡免疫力,就是免疫调节的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MSC)隶属于干细胞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能力介于全能和单能干细胞之间,是干细胞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者仅表达可忽略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MHC-II)、Fas配体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B7-1、B7-2、CD40、CD40L等,因此MSC不容易被宿主T细胞识别,可以逃避同种异基因反应细胞的识别,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可以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是天生的免疫豁免细胞,这是其免疫调节的大前提。
▲图片来源:BMC
无论是体内(invivo)还是体外(invitro)实验,都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抑制免疫过激的作用。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同种异基因抗原、分裂素如植物凝血素(PNA)、刀豆球蛋白A(ConA)、结核菌素以及CD3和CD28抗体活化的T细胞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如果没有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的活化,T细胞将始终维持在G0期,不会活化。
这些科研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活化没有抑制作用,但却对B细胞的活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或缺乏间充质干细胞的不同条件下,用抗CD40和IL-4刺激B细胞,进一步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说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替代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发挥临床免疫调节的功能。
进一步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具体机制,我们发现需要从免疫系统本身入手,即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充质干细胞正是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调节平衡。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之所以能够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抑制免疫过激反应,主要是因为间充质干细胞对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机制。
▲干细胞调控免疫系统示意图
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是清除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细胞,前两者属于先天免疫,无差别攻击微生物,后者属于获得性免疫,通过识别异物表面的HLA分子达到清除的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以及分泌效应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行使其免疫调节作用。比如MSC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后,上调巨噬细胞中与吞噬功能相关的分子表达,如清道夫受体等,使得巨噬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增强,减少入侵的微生物对免疫细胞的进一步刺激。MSC还可以通过分泌TGF-b和PEG-2,来抑制IL-2刺激的NK细胞的增殖。
对于T细胞的过度活化,科研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一方面可以抑制PBMC(外周血单核细胞)形成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导致了效应T细胞的衰减。而另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直接通过调控T细胞的活化亚群含量,CD4+CD25+、CD4+ctla4+和CD4+CD25+CTLA4+,而抑制T细胞的过度活化。
免疫调节的应用
免疫调节的应用得益于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比如本次的新冠病毒肺炎、GvHD、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过敏性鼻炎等。
新冠肺炎(COVID-19)
在此次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中,干细胞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大部分会有免疫反应应过激现象,也就是“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导致各个器官迅速衰竭。
而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调节免疫稳态平衡,减轻免疫系统对自身器官的攻击,为患者身体修复提供充足的时间。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它多发生在骨髓移植之后,来自移植物对宿主的猛烈攻击,造成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出现,给GvHD患者带来了确切的希望,基于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MSC不仅仅抑制了疯狂的免疫应答,更是平衡了稳态,成为了英国和欧盟治疗2-4级GvHD患者的用药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以针对自身细胞核成分产生病理性的自身抗体为特征,损害多种器官的功能(心血管、肾、神经系统等)。间充质干细胞(MSC)能够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包括获得性免疫,减少T和B细胞的活化,减少自身抗体产生。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具体表现在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严重时可以导致肠梗阻、出血、穿孔甚至癌症,且反复复发,得不到根治。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调节肠道免疫环境,改善微环境,有效治疗肛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大幅下降复发率。
过敏性鼻炎(AR)
过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态反应,具体表现在鼻痒、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等难受症状,虽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却是影响每一天的生活质量。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促进Treg细胞增殖,平衡Th1/Th2因子的含量,减轻过敏性鼻炎的刺激,不易复发。
因此,干细胞凭借自身较低的免疫原性,和对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的调节,能够几乎无副作用地控制过激免疫反应,实现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