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桡神经损伤、麻痹、脑震荡、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臀部软组织损伤、骶髂关节损伤、颈椎病、肩周炎、失眠、神经衰弱、失语、近视、昏厥、中暑)
点穴疗法源于中国的武功点穴,而作为一种治病方法则是近40年的事。所谓点穴疗法就是医生用手指点穴结合按压、掐、揉、叩打、拍打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它是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实践证明点穴疗法可治疗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病症,如瘫痪、脑震荡、感冒、遗精、阳痿、胃病、头痛、癔病、癫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先兆流产、妊娠恶阻,小儿发热、吐泻、惊风、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颈椎病、腰腿痛、漏肩风,软组织损伤、落枕、蜂窝组织炎、瘾疹(荨麻疹),耳鸣、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牙痛、咽喉炎、鼻衄、口眼歪斜等。点穴疗法在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以北等地区比较盛行,它具有简便、经济、收效快等特点。
一、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
点穴疗法主要是以点、揉、按、打等手法作用于经穴,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经穴乃“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点,又是营卫、气血在人身循环必经之点,固而“点穴”可以调整经络系统,调节营卫、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再者,经络和脏腑是表里络属、相互关联的,由于脏腑相生、相克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就影响经络方面发生的反应变化,显示出阴阳、表里所属的一切情况,因而,“点穴”可以通过经络系统起到调整脏腑机能的作用。总之“点穴”与经络脏腑、营卫、气血密切相关,点穴疗法正是起到了调整它们的关系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作用。
二、点穴疗法的主要手法
1.点法根据刺激的轻重可分为轻点、重点、中点法三种,具体参见上篇第二章第三节。
2.按压法是根据单指痉拿法演化而来的一种手法。它是用拇指伸直,其余四指伸张式地扶持于所按部位之侧旁,也可以将四指握起,拇指的第二关节紧贴于食指之桡侧,以拇指端向下按压。在按压时,指端可上、下、左、右拨动或转动,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具有镇痛解痉的作用。
3.掐法即用指头掐扣患处。
4.拍打法即用平打患处。
5.叩打法即用虚掌扣打(击)患处。
三、点穴疗法的基本手法
1.平揉法医生的中指端,点在病人的穴位上,继以拇指端抵中指内侧第一指关节,再以食指与无名指紧压中指第一指关节的外侧,以作辅助中指之势,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圆圈形的平揉,含有按、摩二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应陷入穴位皮肤之下,这样揉动,就可以不离开皮肤(如果指端与皮肤成平线的揉,而指端便与皮肤成为摩擦状态,这样就形成了按摩中的摩法,须加注意)。
2.压放法就是在平揉法操作完毕时,仍旧以中指端在原穴上,向着穴位的深部下压,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肤水平之下,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以50至次为标准。压放时指端不得离开皮肤,速度快慢要均匀,压是用中指端压,不要用指甲压,也不要用指腹压,否则就成了掐或按了。压下和放开的两种过程,要保持穴位的中心,使动的劲和穴位中心成垂直线,不然就减弱了压放法应起的作用。
3.皮肤点打法以中指端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3~6cm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把劲提住,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打的重量不平衡。一般点打都是快手法。因为快打能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4.经络循按法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其辅助手法有搓捻、压按、摩擦。
(1)搓捻:即用一手或两手搓摩、揉患处。
(2)压按:又称压迫。用手掌或手指、掌根垂直用力压患处,不作水平向运动。
(3)摩擦:用一手或两手擦摩患处。
5.五行联用法
(1)点打:点打的操作是与穴位的皮肤接触,属肺金主气。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所选的主穴部位进行点打,另一手中指切压住配穴经脉范围内的金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点打的作用,有似肺脉之短涩的点打(手劲提住的点打),一般为次。
(2)摩推:其操作是与穴位的血脉接触,属心火主血脉。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手掌或拇指本节的侧面,在所选主穴部位,顺着经脉往返摩推为1次,另一手切压住配穴本经的火穴不动,为配合主穴增强摩推的作用。摩推的范围超过穴位(即穴位在经路上下两个方面),有似心脉浮大而散,每穴共摩推次。
(3)骨压放:其操作是接触到骨的部分(假如是腹部,临时酌情压放,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宜),属于肾水。手法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向下深压,达到骨分,然后缓缓地微放到筋之分。一压一放为1次。手法慢且重,所以一般只压5~7次即可,压放的力量在深部,动作且缓,有似肾脉沉而软。在压放时,另一指中指切压住配穴本经的水穴,以增强压放的作用。
(4)振颤:其操作是接触到筋的部分,属于肝水主筋。手法的过程是:一手中指在主穴作振颤,先作摇振7~9次,每次摇振一、二下,稍停,再作前法(即摇与振结合起来),继而作振颤(即中指在穴位上连续性颤动)70~90次。摇振或振颤,都要含有弹动性,有似肝脉之弦长。在振颤同时,另一手中指切压住本经的木穴,为配穴,以增强主穴的振颤作用。
(5)左右平揉:其操作是接触到肌肉的部分,属于脾土主肌肉。手法的过程是:一手的中指在主穴正揉、倒揉各次,不轻不重的揉且要均匀,有似脾脉之和缓,对慢性胃肠炎较好。如果对风湿性疾病或神经痛,可作稍轻揉和稍重揉(与轻揉重揉有区别)。稍轻揉,即肌肉与血脉连系(缓揉),这是阴济阳;稍重揉,即肌肉连筋骨(紧揉),这是阳济阴。能止痛,能促进机能的恢复。
五行联用法操作次序与手足阴阳经的走向有关。由于手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上往下的(手经交足经),手法的次序是:点打、摩推、压放、振颤、左右平揉。足的阴阳经脉循行趋势,是从下往上的(足经交手经),手法的次序是:压放、振颤、点打、摩推、左右平揉。任脉和督脉循行,都是从下往上的,手法次序与足经相同。
四、点穴疗法的其它辅助手法
1.推运法主要用于头部,用指或掌着力于患处,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2.压法用手或肘尖持续用力压于患处。
3.振颤法用手紧按体表作快速颤动。
4.摇运法用双手对肢体关节作缓和回旋的环转动作。
5.切法指端顺序点按施治部位。
6.抖振法手握肢体远端用力抖振。
7.切摇法其操作是在手与足的每一条经络的金穴和木穴部位。手法是(切压住穴位,作摇和揉,叫做切摇法):一个手指切生穴位作环状的摇,另一手指压住穴位揉,以摇指环绕1圈为1欠,共做次左右,具有通关节、活血的作用。
8.捏(穴)法用食、拇指对穴位进行捏住提起放松。
9.压颈动脉弹人迎法让患者坐在一个方凳上,医者在患者百吾,用右手四个手指压在患者的颈动脉处,从下向上移看振颤,有如提抖口袋似的,使物从口袋内向下沉,这样往返作3次;继而用中指在人迎穴处颤弹3次。这个手法连续做3回(一回各3次其9次)。然后,左手四个手指在患者左侧颈部,如同右侧也做3回。
10.抚法用手于患处轻而滑地往返移摩。
11.按住分绷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医者一手掌按在第5腰椎以下病侧部位,另一手掌按在第二腰椎以上病侧部位,两手掌用力按住,同时向上下分绷为1次。此法可做50~次。
12.举摔法专用于腰椎间盘脱出症。让患者蹲下,并使患者两手向上抱头成固定姿势;医者从其后边,用两臂从其腋下伸向前方,两手向前向上相搭于患者的颈椎部;这时医者全身力量与姿态保持固定,而起身挺立,患者亦随着医者上举,在这挺立上举时刻,一定事先告知患者保持蹲地姿势,这样就能使患者两足离地;医者即时由上举变为下摔,举摔过程可连做1~2次。在这上举下摔过程中,患者的腰椎部位,就形成牵引过程。患者的抱头固定与医者举摔的用力固定,目的是防止患者颈椎发生扭闪。
此外还有扣压法、掐挣法、抓拿法、捶打法、按压足背法、按臀法、分髋法等辅助手法。
五、点穴的部位
点穴的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临床常用穴位有余穴,在这些常用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大椎、肩井、背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一部分为武功点穴穴位,这可参阅专门书籍。另外还有就是经验穴位。常用刺激线见表2-l和图2-1、2-2、2-3。
表2—1常用刺激线
分布
线次
位置
1
起于掌侧腕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桡侧端
上
2
起于掌侧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二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
3
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上止于腋前纹头
肢
4
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过肘关节,经上臂尺侧,止于腋后纹头
5
起于2、3、4、5指掌关节背侧,各自沿指总伸肌肌腱,经腕关节,中点,沿指总伸肌隆起线,止于肘关节
6
起于背侧腕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桡侧缘,沿肱
三头肌与肱二头肌间隙,止于肩峰
脊
背
1
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椎两侧1~2寸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
2
起于第一胸椎两旁,沿脊椎两侧3寸处向下,止于骶骨上缘
1
起于踝关节前面,沿胫骨前肌隆起线,经髌骨外侧,沿股直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下缘
2
起于足五趾蹠趾关节背侧,沿各伸趾肌腱,经踝关节,沿胫骨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股外侧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
下
3
起于跟腱根部内侧,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膝关节内踝——股薄肌隆起线,止于股薄肌止点
4
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与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内髁。一条沿缝匠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棘之下;一条沿内收大肌隆起线,正
于腹股沟
肢
5
起于跟腱根部,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过胭横纹内侧头,经半腱肌、半膜肌隆起线,止于坐骨结节
6
起于跟腱根部,沿腓肠肌中线,经过胭窝——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
7
起于跟腱根部外侧,滑腓肠肌外侧隆起线,至胭横纹外侧头,经股二头肌隆起线,过大转子上缘,止于髂后上棘
8
起于外踝,沿腓骨长肌隆起线,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髌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
六、点穴疗法的操作步骤
点穴疗法的临床操作,使用单一手法的时候少,大都是多种手法配合使用。治疗上以5种基本手法为主,再对症配用辅助手法。一般操作时(主要针对躯干和四肢),先在经脉上依次(顺经络循至趋势)对其穴位施行平揉、压放、皮肤点打、振颤、循按或加用五行联用法(其操作次序篇中已作介绍),经用使用这些基本手法综合治疗后,再在其重点穴位使用主要手法进行点、按或掐、压、叩打等。至于头面颈项部则主要用点、按、压、掐等手法,并辅助推动法。如头部推运时,先令病人端坐,术者以两手按在病人两鬓部,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10数次,继由眉上棱骨上方分向两鬓旁推,经两耳上际达头部枕骨下风池穴处。上推时两指尖朝上,同样动作推2次;旁推至两鬓处,两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2次。再由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位置,直至百会穴处压2次。推颈项时,先拇指推,从风府到大椎穴为1次,共推18次,再从风池推至肩井穴,也推18次。
一、半身不遂
1.准备手法上肢瘫痪者,掐指甲根、指关节,下肢瘫痪者掐趾甲根、趾关节。各3~5遍。
2.治疗手法
(1)轻点患肢刺激线,上肢者以第2、3、5、6条线为主,下肢者以第1、2、4、5、7条线为主,遇穴手法稍重,主要穴位手法较重,点的次数要多。
(2)泻合谷、补足三里;四肢配穴:泻曲池、补阳陵泉;腹部配穴;泻中脘,补气海。
(3)头昏者加头部推运法;耳鸣者加点风池穴用补法;口眼嚼斜者加点颊车、地仓、下关、承浆等穴,轻症切穴,重症压放;言语不利者加点风府、哑门,配切关冲、通里、翳风等穴;二便失禁者加补列缺、照海,泻承山,四肢配合循按法,如搓捻、压迫、摩擦、摇运等法。
一般由上而下,先点健侧,后点患侧。
二、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点合谷、风池、足三里,均为双侧,每穴平揉、压放各次。3次后再按病在左侧,取右侧合谷、手三里穴,左侧地仓、颊车、迎香、听宫、下关、丝竹空、瞳子髎、阳白、风池等穴。病在右侧取穴相反。初期肿痛时用泻法,治疗后减轻时用补法。或泻合谷,补手三里穴。面部用切穴法。每穴平揉、压放各20~50次,并在患侧面颊、鬓部、耳轮上下等部,加以振颤、推运、摩擦等手法。并宜加切攒竹、临泣、头维、承浆、人中等穴。轮换使用,以助疗效。
三、桡神经损伤、麻痹
掐指甲根、指关节,以作准备。轻点上肢刺激线,以第2、3、5、6条线为主,遇穴手法稍重,主要穴位手法较重,点的次数要多。瘫痪较重者可用掐法,由轻到重,持续地掐患肢指甲根、指关节。以较重手法点胸背部刺激线;体质弱、进食差及肌肉萎缩者,以拍打法拍打胸腹部。
四、脑震荡
在治疗上,主要为疏经通络,促进四肢及全身的气血通畅,使脑组织内病灶部的瘀血逐渐消散。
取合谷(泻)、列缺(补)、风池(补)、足三里(补)、太冲(泻)等穴,并加经络循按、头部推运、背部循压等手法。如昏迷者加切印堂、人中等穴,泻百会穴;语言困难者,加泻哑门穴,切翳风、通里、关冲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50~次。
脑震荡后遗症期可参考半身不遂之治疗。
五、坐骨神经痛
病人取俯卧位,以按压法寻找痛点、痛线、痛区。沿痛线以轻、中手法点5~10遍,对昆仑、浮郄、承山、委中、承扶、环跳等穴及痛点手法宜较重。按压或按拨主要痛点3~5遍,辅助按压、按拨其他痛点、痛线。取受限姿势,按压痛点、痛线及紧张肌肉5~7遍。
病人伏卧位,按痛线的走向用轻、中手法点3~5遍。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复位为主。复位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压复位法病人可取伏卧或站立位,选准腰椎旁压痛点(脊椎旁开约3cm处),按压压痛点,伏卧时指力功夫大者,可用拇指按压,如指力功夫差或患者体壮体胖者,可改用肘压,站立时只采用拇指压。按压时的用力方法可分两种,一是按压时由轻到重,开始局部痠胀,随之用力,胀痛逐步减轻,固定按压2~3分钟,下肢有热麻感,此种方法一般伏卧位时用;一是病人在用力咳嗽时突然巧力按压压痛点,一咳一压,可连续操作几次或十几次,一般当病人咳嗽症状明显时用,取站位、卧位均可。站立按压时,病人身体适当后仰,医生一手抱病人腰部,一手按压。按压复位法一般用于病人剧烈疼痛,腰部紧张,不宜采用其它复位方法者,可先予以缓解症状,或经其它复位方法后,仍有轻度神经根刺激症状时用。
2.扭转复位法可分四种,简单介绍如下。
(1)扳膝扭转法:病人坐一方凳上,向右扭转时,右腿置于左膝上方,双手抱肩尖,左臂在上。医生用右胸部靠近病人左肩尖向前顶住,右手抓住病人左肘上,左手抓住病人右膝,两手向相反方向扭转。第4腰椎以上的上身扭转幅度大,第5腰椎以下的下肢扭转幅度大,当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向左扭转时动作相反。一般向患侧扭转可复位,如不能复位可向健侧扭转。
(2)推肩扭转法:病人坐一方凳或床边上,双膝屈曲,双足放平,呈自然体位。医生站于病人前侧,向左扭转时,站于病人左前侧,左下肢靠近病人左下肢,双手分别抱住病人两肩,先由轻到重的左右扳动,然后猛然向左侧扭转,当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向右扭转时动作相反。
(3)二人扭转法:病人坐位,双足放平,助手坐于病人健侧,以近病人之膝顶住病人健侧股部上段,以同侧之手推住病人患侧肩关节前面,另一手抱患侧之肩胛处,医生坐于患侧,一手之拇指指尖按于病椎患侧棘突,或用手握住病人患侧之前臂,另一手抱住健侧腰部或股部下段,助手向患侧扭转,医生拇指向健侧推按或予以固定扭转,当听到病椎处“喀嚓”一声,即已复位。如病椎处无响声,上述动作可再反复操作。
(4)侧卧扭转法:病人侧卧,健侧在下,患侧腿屈曲,医生立于病人腹部前侧,一手抓住髂前上棘(前推),一手(前臂靠患侧肩部)抓住上衣(后拉)待推拉至最大幅度时,然后再突然用巧劲推、拉,当腰骶部听到“喀嚓”一声,说明已复位。如未达治疗目的,双手可改变位置,一手抓住髋部(后拉),一手抓住肩关节前方,改变方向推拉。
以上几种扭转复位法多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3.拉压复位法
(1)拉单腿按压复位法:病人伏卧于硬板床上,医生双手掌重叠或以肘部按压病椎(多用于第5腰椎、第1骶椎时),一助手站于病人足掌后方,双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上方,医生示意双手用力按压,助手同时向后抖拉,听到“喀嚓”声时即已复位。可反复拉3~5下。
(2)拉双腿按压复位法:病人俯卧于硬板床上,两助手站于病人足掌后方,分别握住病人踝关节上方,医生双手掌重叠按压病椎,双力用力按压,两助手同时向后抖拉(向外、向上约15度),当听到“喀嚓”声时即已复位。
以上两种拉压复位法的要领是,均应注意在病人呼吸交替时,医生和助手同时用力,集中一点,突然拉压。
4.拉单腿仰卧复位法病人仰卧,助手固定病人双肩关节,医生握住患肢踝上方,向后抖拉,到疼痛缓解为止。此种方法缓和无痛苦,适于不宜用较强的复位方法者。
剧烈疼痛的病人,拉压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可继续拉压十几次,或根据疼痛情况,适量增减拉压次数,使疼痛缓解为宜。这种情况,用力一般不宜过大,每隔1~3天后可再按照此法拉压,直至疼痛逐渐减轻为止。
以上复位法,一般先采用按压或扭转法,如不能复位,再采用拉压法。
5.坐位扭转复位后,卧床的方法是病人双下肢屈曲,运气挺腰,全身用力,医生一手抱颈,一手放双侧胭窝下,向上托抱的同时,一推一拉,将病人置于床上,便慢慢放下。复位后3~7天内基本以卧床休息为主,一般采用仰、伏卧位,因卧床反应较重,耐受不了者亦可采用侧卧位。仰、伏卧位时,一条腿可取屈曲位,侧卧位时,健侧在下,患肢可屈曲。卧床翻身时有两种方法,一是令病人运气全身挺直,医生一手扶肩,一手扶臀,双手同时用力向对侧翻去,使病人能伏或仰卧为止;二是患肢屈曲,医生一手扶肩,一手扶患肢膝关节外侧,双手同时向对侧翻去,使病人至侧卧位时为止。下床后不要做弯腰或扭转活动;1个月后可做一般活动,如散步、练气功等;3个月左右,可逐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6.脊椎弯曲严重的可反复采用扭转法,同时配合土法牵引。
7.复位一段时间后,仍觉腰腿痛,可按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治疗,同时可结合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
8.多次复位及点穴治疗后仍有轻度神经根刺激症状者,可采用中药外敷患椎或做关节突封闭。症状无任何好转者,可进行硬膜外封闭治疗,一般效果良好。
七、臀部软组织损伤
病人伏卧,沿下肢外侧痛线轻点3~5遍,用稍重的手法点腰、臀部刺激线。找准按压痛点、痛线,按压、按拨臀部痛点、痛线3~5遍。按拨时左右用力。
病人取盘腿或弯腰姿势。医生自外向内按压、按拨痛点、痛线。梨状肌损伤的其他治疗方法,可按坐骨神经痛的方法治疗。轻点下肢外侧痛线3~5遍。
八、骶髂关节损伤
病人俯卧或侧卧,腰部以下稍倾斜,拉单腿按压治疗,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拉单腿复位法。医生手掌按压于患侧骶髂关节处,可连续拉3~5次,以掌下听到响声为佳。然后用侧卧扭转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人蹲立,医生以胸部或胸腹部之间靠近病人双膝,双上肢抱住病人,双手五指交叉放于双侧骶髂部,胸腹部运气猛前凸,双手同时用力向后拉,有时可听到响声,多用于儿童。复位后可按坐骨神经痛方法治疗。
九、颈椎病
1.掐指甲根3~5遍。轻点上肢第3~6条刺激线及颈、胸部刺激线2~3遍。沿痛线走向轻点2~3遍;由轻到重按拨痛线、痛点3~5遍。一般体位治疗后,再取受限姿势治疗。
2.拔颈医生一肘关节屈曲,扶抱病人枕部,一手扶下颏部缓慢用力向上提拔,胸锁乳突肌和骶棘肌间压痛明显者,可一手抱病人枕部提拔,一手以拇指按压两肌之间痛点。
3.扭转头颈病人坐位,头部前倾,医生一手托住病人下颌,一手扶持其枕部,嘱病人放松颈部肌肉,闭嘴,然后医生一手向内拉,一手向外推,当头颈部转到受限时突然用力,即可听到“喀嗒”声响,表明已复位成功。疼痛严重者,严禁扭转,可采用拔颈法。
4.如治疗后仍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尤以咳嗽时明显者,可以拇指咳嗽时按压痛点,一咳一压,按压数次。肩臂痛明显者,医生可双手向上提拔患肢。最后轻点上肢3、6条刺激线及颈、胸部刺激线2-3遍。
十、肩周炎
l.准备手法掐指关节、指甲根,轻点上肢刺激线3、6条2~3遍,对刺激线上的穴位及痛线手法应稍重。
2.按压合谷、列缺、曲池、肩髑、肩井、孺俞、云门、肩中俞、肩外俞、极泉等穴,并按压痛点、痛线3~5遍。同时拔伸肩臂。然后选取受限姿势按压、按拨痛点、痛线及紧张肌5~7遍。
3.缓和手法轻点刺激线上肢3、6条3~5遍。
十一、失眠、神经衰弱
病人坐位,掐指甲根,按压、按拨掌心劳宫、合谷。轻点上肢3、6条刺激线,点神门(补)、太溪(补)、印堂(补)、关元(补)、心俞(补)、肾俞(补)、脾俞(补)、足三里(补)。点穴时先平揉轻手法次,然后中速压放次。
十二、失语
先切十二井、人中穴,次切哑门、风府、百会穴,泻合谷、列缺、风池穴,泻期门、太冲穴,切关冲,泻通里,补足三里。
痰多者加补膻中,泻中脘,补气海。
神志不清者去百会、列缺、人中、十二井穴,加泻神门、风门、哑门,补风池,泻颊车。
每穴平揉、压放各次,并可循泻手阳明经,切手三里、关冲,切翳风、廉泉等穴。
十三、近视
按压合谷、曲池2~3遍,轻点上肢5、6条刺激线2~3遍,对线上的穴位手法稍重。按压眶周并重点按压眶周诸穴,待眼有胀突感时,即令患者用力闭眼5~10秒种。掐颊车、大迎、翳风、头维、风池、天柱、风府、哑门穴2~3遍。
十四、昏厥
按压合间(在合谷与第二掌骨小头之间)、鼻隔(在人中沟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及两侧,掐手足指趾甲根。
遇昏厥患者应立即让患者卧倒休息,注意头低足高,松解领口及保暖。
十五、中暑
掐指甲根,按压合间、鼻隔、垂根(耳垂根部),点脊背部两侧刺激线,手法较重。
遇中暑患者应立即移至荫凉通风处,给予充足的清凉饮料。
除上述病症外,一般来说推拿能治的病症点穴疗法也均有疗效。且具有明显的保健强身作用。
1.医生应养成尊老爱幼,尊重女性的良好作风,以及谨慎的态度。
2.医生平素要练指力,尤以中指更为重要,并熟练各种手法操作。指甲要常剪,否则会容易切破病人皮肤,医生自己指甲缝也易撕伤。点穴前要洗净双手,夏天易出汗,需准备滑石粉,以便操作。
3.施用点穴疗法,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
(1)病人精神极度紧张或极度疲劳时,应使其休息半小时左右,待其缓解紧张,恢复疲劳后再施以治疗。
(2)在病人的饭前饭后,不宜用重手法,否则,容易使病人趋于疲劳,饭后点穴,须相隔半小时。
(3)病人过饥过饱,均不点穴,否则有害无益。
(4)病人在惊恐、愤怒时,禁忌点穴。
(5)凡是远路而来者(包括坐车、骑车、徒步),须休息15分钟后再点穴。遇到急救,可灵活运用。
4.医生使用点穴疗法,必须熟悉穴位的准确定位。
(过敏性鼻炎、痛经、白带、月经不调、瘫痪、膈肌痉挛、落枕、牙痛、胆囊炎、胆道疾患、胃病、肩痛、腹痛、胸痛、上肢麻木疼痛、感冒、腹泻、急性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肝硬变、风湿性关节炎、漏肩风)
指压、指针推拿合称为“指针疗法”,是以手指按、压、点、掐等作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推拿学术流派,包括压痛点推拿法、经络指压法、胸穴指压法、指针术、峨嵋天罡指穴法等多种方法;而棒针疗法则是以特制的“棒针”代替针刺施术,以针灸疗法和推拿八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疗法。指针疗法,溯其源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则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而棒针疗法则源于中国古代“九针”中的“鑱针”治病。指针即“以指代针”,棒针即“以棒代针”,两种疗法都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理论为指导,在全身十四经穴或经外奇穴都可使用,其特点是操作简便、与针刺穴位异曲同工,感应强、损伤小,见效快。指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病症,如肝胆病症、脾胃病症、肾膀胱病症、盆腔脏器及下肢部病症、头痛、胸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病症,此外可用于指压麻醉拔牙、甲状腺手术及扁桃体摘除术等。棒针疗法则长于治疗颈、根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肩周炎、高血压、低血压、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指针疗法使用广泛,医界和民间都有使用,且传及全国各地。而棒针疗法几已失传,至年,陈伯甫氏将此术传到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于年回国传授此术,这才得以在国内传用。
一、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1.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主传导感应、协调阴阳、防御病邪,经络气血流注有序,如环无端,又经络内联脏腑,外通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而体表穴位乃“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无论是经络本身的病变或是脏腑病变,都可以从体表穴位得到反应;同时,通过穴位的异常反应如压痛点等,又可以诊察阴阳表里、经络气血、脏腑机能的虚实盛衰情况。因此,使用指针或棒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
2.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所谓压痛点,乃是体表特定部位(主要是穴位)的感觉神经末梢等结构受到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所引起,如缺血、炎症充血及某些神经介质或生物活性物质等,并认为,内脏与体表的关系可能与节段性神经有关,当内脏患病时,往往在相应的体表区域出现反射性疼痛或压痛点,如用指针或棒针刺激压痛点就会产生治病效果,这也就是中医针灸“以痛为腧”的原理。
3.据实验研究,指压推拿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压挤跟腱能抑制丘脑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被痛觉冲动所触发而产生的痛反应,指压合谷能引起脑电x波强化或中慢波增多,提示对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指压穴位的过程中,脑内可产生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当将正在接受指针家兔的脑脊液注入另一兔脑中时,另一兔的痛阈也升高,这与针刺镇痛相类似。
二、指针疗法的作用手法
1.指针疗法的基本手法
(1)按法:用手或手指着力于体表或患处。
(2)压法:用手压患处,力较按为重。
(3)点法:用二指或一指点患处。
(4)叩法:轻击为叩,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
(5)弹拨法:指端着力于患处,弹而拨之。
(6)掐法:用指头掐扣患处。
2.压痛点推拿法的作用手法
(1)点拨法:点与拨法相结合,先点再拨,具体可参考点法和拨法。
(2)提拿法:以双手按而寸力向上为提,一紧一松的捏而提起为拿,提而拿之。
(3)肘拨法:以肘尖深按于肌腱部,着力按而拨动。
(4)滚法:手握空拳,用食、中、环、小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的背侧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连续的屈伸往返摆动,带动前臂和着力部分作纵向、来回不断地有节律的前后往返滚动,拳呈来回滚动状,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5)双手掌压旋转法:双掌重叠压穴再边压边作旋转。
(6)按拨法:先按再拨,是按法与拨法相结合之手法。具体操作从略。
(7)扳法: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
(8)屈曲法:对伸而不能屈者,持续用力,旖以按、推的手法。
(9)-伸展法:对屈而不能伸者,持续用力,施以牵、托的手法。
(10)屈伸法:屈法和伸法交替缓慢而持续着力于施治部位进行操作。
3.经络指压法的作用手法经络指压法按五行定穴分部进行施术,施术时以双拇指指甲(1~2分)压住固定穴位,在内以小幅度左右旋转,其后大幅度左旋右转90度,以及上顶上压等。操作时要心平气和,全神贯注,要手随心动,眼随手顾,身随手转,步随手移。
4.胸穴指压法的作用手法
(1)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胸穴不太敏感者。
(2)深部滑动指压法:在局部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指压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此法适用于软组织疾患。
(3)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胸穴过度敏感者。
5.指针术的作用手法
(1)单指点弹法:将一手的食指或中指伸直,手心向下,运“丹田”之气至指尖(以下各种手法均如此),在穴位上作非常有力而又有弹性的点弹。所谓点弹,就是点后手指极迅速地作弹性收回,使病人觉有力、敏捷而富有弹性的刺激感,此法最为常用。
(2)单指点按法:以单指操作,点法和按法的结合手法。
(3)单指点旋法:将食指或中指点于穴上,用力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旋转,旋转后急收手指。
(4)单指点划法:用双手拇指先点在一个穴位上,然后再划到另几个穴位。
(5)双手点弹法:将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伸直,同以点弹对际的穴位。
(6)双手点压法:双手拇指点压对称穴位。
(7)双指分叉点弹法:一手固定肢体,另一手食、中二指叉FF,用以点弹对称或邻近之穴位。
(8)轮指点压法:一手固定肢体,另一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如“齿轮转动”点压,常适于腹部痞块。
(9)鹰爪点弹法:手五指作鹰爪状,同时点弹。
(10)千斤坠点压法:以中指向下伸直,用力并长久地点于百会穴。
(11)单指掐弹法:以拇指及无名指作固定,食、中指按其经络,先掐而后弹、如弹琴状,似有“当当”之声。
(12)单双钩式开筋法:以拇指与食指,或以拇指与食、中指屈成钩状,提住所开之筋经,然后猛抓一把。
6.峨嵋天罡指穴法的作用手法峨嵋天罡指穴法乃是以内功与指穴相结合用以救治练功偏差或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内功导引按跻术的一种,系南宋末季四川峨嵋僧人白云禅师所创,分为大导引术和小导引术。这里主要介绍用以防病治病的小导引术,其手法(或称手式)共28个,这里只作简要叙述,具体可参阅《峨嵋指穴法》一书。
(1)鹤嘴劲:以拇指和食指的腹面相并拢组成鹤嘴,同时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张,组成鹤翅。前端拇、食两指是啄,后端手腕是颈,手法关窍重点在鹤翅,操作时有8种变化,即含法、吞法、吐法、揉法、披法、弹法、震透法、反鹤嘴推法。
(2)凤钗劲:以拇指和中指末节的腹面相对,直接取病人的经穴,同时食指、无名指和小指向后伸展,有如凤鸟飞翔之势。发劲要点是五个指头伸展后扬,尤以小指为主体,发嘘字音符,用它取头项太阳经和阳明经的穴位。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到中指和拇指尖端。
(3)鹰嘴劲:在鹤嘴劲的基础上,将中指屈曲,指尖压在食指头节的背面。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在中指上,中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由屈曲变直时,劲就会自然发出并传到鹰嘴上去,而食指有劲又灵活。
(4)蛇头劲:将拇指和中指伸直,并以其腹面相对正而接触,进行取穴导引,同时食指、无名指、小指要屈曲圈紧。其操作要领在食指,食指扣屈的愈紧,则发劲愈大,而食中两指的劲且是灵活的。
(5)鸭嘴劲: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掌心屈曲握拢,拇指扣在食指的第2节内侧一面,且略向前伸出,导引时只用拇指去进行点穴按跻。其操作要领是,发出内劲的关窍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3个指头上,操作时,手指、手腕、前臂应呈一条直线,尤其是手腕不能过度的翘起下屈,又要把手腕放松,可回环转动,但五个手指则应固定不移。在运用上有8种劲的变化,即腹劲、顶劲、甲劲、外侧角劲、内侧角劲、正太极劲、反太极劲、蛹动劲,并伴随8种手法的变化运用,即按法、揉法、震透法、钻法、提法、挑法、披法、剔法。
(6)日月扣劲:拇指伸直,食指第2、3节屈曲,并将其末竭扣在拇指的顶部,其它三指均屈向掌心,当食指第3节伸直时(此时第1、2指关节仍屈曲)就形成了“日扣”,而当弯曲时就形成“月扣”,故名日“日月扣”。此式日扣是发劲,月扣是消劲,具体操作时手法有5种变化,即摇法、扣法、绷法、拉法、敲法。
(7)冲天杵劲:将拇指伸直向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向手掌的基底及鱼际部分弯回,用拇指末端取穴而导引按跻,形状如同朝天的杵棒一样。其关窍在拇指本节(即第1掌骨)与第2节相连处(即掌指关节),其次是第2与第3节的指关节。具体操作上,又有拇指本节手法,即擒法、拿法、挤法、耙法、推法及拇指指尖手法,即擒拿法、钩弹法、挑法、摇法、披剔法。
(8)一指禅劲:把中、无名、小指一齐屈拢,将拇指扣压在其余三指的背面,再将食指单独伸展,但要关节松柔,切忌强硬。一指禅劲的关窍在合谷穴上。具体操作有3种手法,即钩法、弹法、挑法,在指尖上多用顶劲和甲劲。
(9)金钩劲:将小指弯曲如上弦的月牙,象钩之形,食指、中指、无名指弯回向掌心,拇指扣在这三个指头的背面,只用小指进行取穴钩弹,好象手上挂着一个金钩似的。其关窍是将拇指紧扣在食、中二指的背面,并将真气运到指尖上。具体操作时,有几种手法变化,即钩法、弹法、按法、摇法、消法、耸法、提法。
(10)五丁开山劲:五指张开,本节与拳尖成一直线,各指的第1、2关节则弯曲如弓,发劲的关窍在拳尖,而力量则集中在指
尖,操作时手指本节和第3节应固定不动,而第1、2关节则作蛹动内收,手法有如下变化,先耙再抓后消,接着又重复1次。
(11)虎爪劲:五指伸直,各指末端两节呈强度屈曲,用指尖取穴导引,好象虎爪之形状,其关窍在肘尖,而不在指尖上。操作时有腹劲和顶劲之分,腹劲先用耙法,随即用钩法和抓法;顶劲先用钩法,再用弹法和裹法。
(12)龙呆劲:五指张开,把本节与第1节交接处(即掌上拳尖穴)屈曲,第1、2、3节都伸展笔直,而五个指尖须排列成圆形,好象飞龙在天伸爪取物之状。其关窍在掌心,操作时五指各节不能弯屈,而要靠拳尖和手指本节动作。手法运用时,先用指尖腹劲耙法再用抓提和拿法,再用顶劲和弹法。
(13)丁头劲:拇指本节与第2节伸直,第三节屈曲成90度,固定不动。中指共两个屈曲,其一是中指本节与第1节(掌指关节)微屈,其二是第1节与第2节屈曲成90度,第2节与第3节则是笔直姿势,指尖扣在拇指第3节的尖端,这样构成一个前直后圆的图形。其关窍主要在中指与拇指尖端形成的直线上。操作时主要用顶劲和甲劲,手法上有扣法、弹法和震透法等变化。
(14)鹰爪劲:手掌竖直与腕臂成直角,再把五指伸直并拢,然后向两侧尽量分张开去,如同鹰爪伸张之势。其关窍在五指向两侧张开的八卦穴,操作时要把真气运到掌心上,使之发热,手法运用先用按法后用提法。
(15)龙衔珠劲:将拇指伸直,与腕肘相平,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本节(即掌指关节)屈曲,指头则全伸直,拇指与食指的腹面相对张开,掌心向下,小指向掌心弯回,如同龙之口中衔珠=般。其关窍在于小指,操作要领是先拿后提,前行后退,进二
(16)平指劲:拇指伸直,与腕肘成直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本节屈曲,而各指的一、二、三节则伸直并联在上,拇指在下,它的腹面和食指腹面相对,其关窍在虎口穴上,操作时大拇指要伸直,只在本节张弛,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其张弛量在拳尖穴,手法运用五指腹劲,一般双掌进行,先拿后提,动作要快,走得要慢。
(17)覆雨翻云劲:两掌先呈阴掌(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轻联并拢,肘关节屈曲,双掌犬牙相错,上下平列,放在患者胸前鸠尾穴下至中脘穴之间。操作时不断以两掌的小指、无名指和中指轻轻在腹部进行推法翻法,双掌由阴变阳,再由阳变阴,翻上覆下,辘轳运转,交替进行,直取任脉。自鸠尾穴下推至丹田、气海,先由广面缓推渐缩成一线,变为急推,犹如风卷云飞、震雷骤雨一般。其关窍在手腕,操作时要靠手腕翻转内收,掌下才会有内劲。
(18)通天劲:中指伸直,食指、无名指、小指屈向掌心,拇指弯屈如覆在此三指的背部。用两掌操作,两个中指尖相对,取两耳的所闻穴。其关窍在拇、食、无名与小指,此四指应扣紧。手法操作要点:前臂自肘以下,手腕、掌骨与中指关节要形成一条直线,取所闻穴时,病人正坐,术者立于其前或后,两掌摆好通天劲架式,先是掌心向下,以中指尖插入耳窍内(外耳道),以取“海底”的所闻穴,用内侧外侧角劲。随即双掌向外慢慢一翻,再由外向内翻回,翻得要缓慢、轻柔,然后再进行第三种手法蛹动,单用中指蛹动,用腹劲和甲劲,动作要细微轻巧。
(19)量天尺劲:拇指和中指各自向前后伸张,食指屈曲介于中间,正好将拇、中二指隔开,无名指和小指也屈向掌心,好象用指度量长短似的。其发劲关窍在食指,食指第二节背面接触所取穴位,中指和拇指用腹劲,操作时,有钩弹手法,以动得快、用得轻为要领。
(20)剑诀开气劲: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无名指和小指屈向掌心,拇指扣在无名指和小指的爪甲背上,而以食指和中指取穴导引,形如宝剑。其关窍在食、中二指并拢与腕、臂成一直线,无名指与小指内屈之后还要反向外绷,同时拇指扣在其爪甲背上,又要向内扣紧,把这三个指头共同构成一个太极圈形状。手法变化有8种,即翻法、削法、领法、点法、刺法、钩法、弹法、抹法。综合起来,剑诀手指上共用了五个部位的劲——蛹动劲、腹劲、顶劲、内侧角劲和外侧角劲。
(21)离经劲:即通天劲的单掌,其架式与通天劲的单掌相同,不过离经劲的主要用途是切珍脉象。还可用于导引少阳经。
(22)落雁劲:掌呈阴掌掌心向下,五指伸直,独把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开,以掌、指腹面托按患部,肘、腕关节屈曲,如雁落平沙之势,其关窍在8块掌骨上,操作时要不断蛹动,真气运至掌心使之发热。手法有耙法、粘法、提法。
(23)捧沙劲:五指伸出并拢,微向掌心弯屈,如同用双手去捧沙。其关窍在两掌虎口上,虎口由半阴半阳掌翻为阳掌时则劲发出,但所用的劲是袖底劲(详见后述),而非食指领先的掌背掸劲。手法有耙、粘、提、拨四法联合运用。用劲要做到急、轻、脆。
(24)太极摩云劲:双掌伸直,五指并拢,呈阴掌,肘关节屈曲,两掌向胸前交错。操作时两掌掌心覆按在所取部位,不断地各向左右分开而外摊,又相向的内合回提,如此反复划成太极图形,先缓后快,慢时如青天云行,快时似风卷云涌。其发劲关窍在肘尖上,为轻重相兼的手法,先慢后快。操作要领是两拳左右分开向外推时,用手指各节的施法,要稍重一些,微带向外拖拉的力量。向内含时,用坐掌的提法(即手腕至掌心的劲),手法应当稍轻,微带向上提举的力量。
(25)少阳祖气劲:两掌掌心相向,呈半阴半阳拳,拇指伸直翘起,其它四指平列并拢,肘关节屈曲呈90度,自肘以下腕、掌、手指皆成一平行直线。其关窍有二:一是大拇指翘起,其余手指并拢,二是自肘以下各关节至指尖要成笔直。运用时有单掌和两掌同时并用。
(26)豹扑劲:两臂向前抬起,掌与肩同高,肘关节屈曲约呈90°角,五指伸出,拇指分翘,两掌的拇指尖相对相平,其余四指并拢外伸,掌心向下微带15度倾斜,如同斑豹向前扑拿食物的姿势。其关窍在虎口。
(27)袖底劲:两肘关节屈曲,约呈90°,微弯向胸前,五指并拢伸直,拇指在上,小指在下,两掌心相对,呈半阴半阳掌,手腕翘立。主要用手掌外侧,靠近袖口的部分。其关窍在经渠穴,运用时把劲集中到小指本节和手掌边缘至手腕部分。其要领是掌的腕力要运用灵活,使用脆劲,动得快,走得慢。先剁后弹。
(28)托天截地劲:两掌操作,阴阳并用,反正相对,也就是分托天掌与截地掌两部分。操作时一掌伸出在前面呈阳掌(掌心朝天),是为托天掌;另一掌在后面呈阴掌(掌心向下),是为截地掌。托天掌主要是从下面托住患肢,截地掌是从上面拿住患肢,这样配合起来,上托下截。其关窍用在掌心与虎口之间,截地掌劲则完全用在虎口上。两者发劲都在肘和手腕。
三、棒针疗法的作用手法
1.棒针制作棒针原是木质的,后来发展成铁制的,都比较粗笨,长20~25cm,粗1.5~2.5cm。一头较尖,用以拨筋,一头较钝,用以点穴。发展到现在用牛角或塑料制成。
2.棒针治疗手法
(1)刮法:用棒针尾部的斜角着力于皮肤,沿经络或筋腱走向拉刮,每分钟80~下。
(2)拨法:左手触摸病灶表面,右手持棒针柄,用针尾的斜角,沿病灶表面轴线,垂直地左右分拨,如弹弦状。
(3)压法:右手持棒针,用其尾部在病灶表面或穴位上用力向下挤压,或移动向下挤压。压力要由轻到重,逐渐加大。若须重压,再以左手拇指或左手掌根在棒针尾部向下加压。
(4)点法:用棒针头部,于选定的穴位上,进行匀速匀力,似鸟啄食样点击,每分钟80~下。
(5)揉法:用棒针头部于选定穴位上进行圆圈式的匀速匀力,磨转揉按,每分钟圈。
(6)推法:用棒针头部的一侧,附着于皮肤表面,沿经络或筋肌的走向,直线地向前作节律性推进,每分钟推80下左右。
(7)按法:用棒针的头部徐徐用力,施压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不动,再慢慢放松,然后移动到另一位置上施以按法。若须重按,将力量分成三等,双手同时施加压力,先按轻力,有疼痛后即停止施力,待疼痛停止或减轻后,再施以较重力,仍待疼痛停止或减轻后再施以重力,待疼痛消失或减轻后缓缓揉之,最后放松。
四、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作用部位
指针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和经外奇穴,还有压痛点(位于肌肉起止点、韧带起止点、筋膜附着点、关节囊、腱鞘、脂肪、皮神经等全身各部位约有60~70个),指压胸穴(不同于传统经穴),位于肋骨下缘的骨边上或其他骨的表面,可触到米粒大的结节或粗线样的条索状物,并伴有明显敏感性压痛,目前发现的有48个,除“剑尖”、“剑上”穴为单穴外,其余均为对称双穴,这些穴位大多分于胸部前面和侧面,只有少数几个穴位在肩胛骨和背腰部。大体上,胸骨线和锁骨中线附近及胸前线、腋中线上的穴位,多数是治疗胸腹部疾患主穴,其中第五肋以上的胸穴以治胸部疾患为主,第五至第十肋的穴位以治腹部疾患为主,腋后线及背部各穴多以治肩、背、腰部及上、下肢疾患为主),具体参见.胸穴图(图2—4)和胸穴定位主治表。棒针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筋脉和病变局部。
五、指针疗法和棒针疗法的操作步骤
各法各有优点,如能配合使用,则疗效更优,一般无固定操作步骤,应视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表2—2胸穴定位主治表
分
区
穴名
位置
主治
胃
区
胃1
胃2
胃3
胃4
胃5
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
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
处
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胃痛、呕吐、恶心、噎嗝、心悸
同上
胃痛、上腹痛、胁肋痛
同上
同上
腹
区
腹1
腹2
腹3
腹4
腹5
腹6
腹7
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
噎嗝
中、下腹痛,腹胀、肠麻痹、肝
胆疾患、痛经
腋
肋
区
腋肋1
腋肋2
腋肪3
腋肋4
第3肋下缘与锁骨中线交点
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第5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胸上及腋窝部痛
腋窝及腋下部疼痛
背
胛
区
背胛1
背胛2
背胛3
背胛4
第5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6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肩胛内及肩背痛
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分
区
穴名
位置
主治
腰
腹
区
腰腹1
腰腹2
腰腹3
腰腹4
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第12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
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
腹痛、腹胀、痛经
腰
背
区
背穴
腰穴
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
人的手掌按于枕部,同侧肩胛区
的凹陷处即是穴
从第12肋端向背柱引一水平
线,与骶棘肌外缘的交点
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腹痛、肩背
痛、肘臂痛、落枕
腰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
痛
锁
骨
上
区
锁上1
锁上2
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于锁
骨的内侧面
心悸、偏头痛、耳部疾患
偏头痛、心悸、膈肌痉挛、肩胛
及上肢痛、落枕
肩
臂
区
肩臂l
肩臂2
肩臂3
肩臂4
锁骨下凹处,于锁骨中线外一
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
柬
锁骨下方,于锁骨中点内一横
指,向第1肋骨压可取
锁骨与第1肋骨间,在胸骨旁线
上,垂直按压可取
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
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
枕
肩臂痛
肩臂痛
肩臂痛
胸
区
胸1
胸2
胸3
胸4
胸5
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扁
指处
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扁
指处
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
软骨上垂直压取
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
肋弓与锁骨中线交点
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
痛、心悸
同上
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季肋区疼痛、肝区痛
胸
骨
区
胸肋8
穴
第2~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一
穴,双侧共8穴
肋间神经痛、胸闷、支气管炎
剑
突
区
剑上
剑旁
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
推压可取
剑突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
压可取
头晕、前额痛
上腹痛、呕吐
一、过敏性鼻炎用双拇指掐住双则迎香穴约30秒钟,后向内侧同时旋转90度,再掐压10~20秒钟后复原,约10秒钟,即行突放。按此方法对鼻通、睛明施术。然后用双拇指甲侧峰从睛明到迎香滑下,并以拇指腹从上至下作反复按摩,最后按压双合谷而结束手法。
二、妇科病症(包括痛经、白带、月经不调等)
以拇指掐压金(约在膻中穴)20~40秒钟,以同样手法施于木(约在气海穴)、水(约在曲骨穴)、火(约在天枢、水分穴)、土(约在神阙穴)、气(约在关元穴)穴。然后掐背后水(约在命门穴上推之,下捺之)、木(约在阴交,不捺),在手法上,根据病情、部位、体质、年龄等情况,可适当加减。
三、瘫痪
先舒整筋血,活动关节,后以右拇指紧顶鸠尾,左右旋转90度,掐压中脘下压七,左右旋转90度,转时患者抬高患肢,探捺水穴(水分)为开七窍,下捺曲骨,左右均下扎、上推、直捅。背后上至阳,下命门,中中枢,上推五,下捺一,力捺白环俞,左右小幅度旋转约1~1.5分钟,其后一手掐压上环跳(臀部中间上缘),另一手掐压昆仑,同时均匀向上下推三即结束手法。
四、膈肌痉挛(呃逆)
指压胸穴腹1配背腹穴,剑尖配锁上1,或锁上2穴,胃1配胸5穴。
五、落枕
指压胸穴,主穴冈上1、锁上2穴,配穴为肩臂1、冈上2穴。
六、牙痛
指压胸穴,上颌牙痛,取锁上3,加胸肋5穴第二对穴;下颌牙肩,取岗上3、4,加胸肋5穴第一对穴。
七、胆囊炎及胆道疾患
指压胸穴,压痛阳性穴为背腹穴(右侧)、腹,穴(右侧较左侧敏感)、胸5穴(右侧)。
八、胃病
指压胸穴,主穴取胃1、2、3、4、5、6,常取胃1、3、4;备用穴酌取背腹、腰肢、剑上、剑旁或敏感的腹穴1~2个。
九、肩痛
指压胸穴,取肩臂1、锁上2、背腹穴。肩前痛,配肩臂4穴;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处痛,配肩胛2、肩臂3及冈上3穴;肩胛内痛,配肩臂3、背肩1、2及肩胛骨内、外缘反应压痛点;腋窝部痛,配肩臂4、腋肋1~4穴。肩周炎,先压主穴,每次选2穴,然后选压配穴,同时于局部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并由助手协助患侧上肢作被动运动,直至最大的活动限度。对体质较好的1、2期患者,亦可将主、配穴持续指压20~30分钟之后,一面重压患处痛点的健侧对称点,一面用力牵拉活动患肩。
十、腹痛
主穴用7个腹穴选敏感的2~3个,配穴用背部脊柱两旁的反应压痛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轻轻按摩病人的腹部,使腹壁放松,然后抓起脐部周围的腹肌连续上提几次。若上腹部及脐周围痛,主穴用腹1、腹3。配穴用背腹、剑旁、胃1、2。下腹痛,主穴用腹3、腹6。配穴用腰腹1、2穴、背腹穴、腰肢穴。胆道蛔虫、胆石症、胆囊炎引起的腹痛,主穴用背腹穴、腹1、2、6。配穴用剑旁、胸5。肾结石症引起的疼痛,主穴用腰肢穴、腰腹4穴。配穴用背腹穴。
十一、胸痛(胸壁挫伤、肋间神经痛)
主穴用5个胸穴。上胸部痛,主穴用胸1、胸2。配穴用反应压痛点。下胸部痛,主穴用胸3、胸4。配穴用反应压痛点。胁肋痛,主穴用胸2、胸5。配穴用反应压痛点。
十二、上肢麻木疼痛
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反应压痛点。尺侧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2。桡侧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3。臂前区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背腹;配穴用肩臂4。肘、腕关节痛:主穴用肩臂1、锁上2;配穴用肩臂2、4,反应压痛点。
十三、痛经
主穴用腹4、6;配穴用腹1、4穴,腰肢穴,骶部反应压痛点。
十四、感冒
指针法,第一组,百会、神庭泻法圈,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二组,风池、太阳、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三组,大椎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第四组,曲池、合谷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五、腹泻
先左右摩腹各次;中脘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气海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神门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天枢、足三里、内庭各泻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肓俞(脐旁5分)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六、急性胃痛
上、中、下脘、梁门、滑肉门、天枢、足三里、内庭均用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补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胃仓泻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七、胃下垂
先左右摩腹各次;阳池、巨阙、上脘、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补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不容、承满、梁门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膈、肝、脾、胃俞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病人仰卧,医生用手掌外侧边,由中极穴,向上推至脐中,按其下垂程度以定上推次数(~次)。再使病人取坐势,先将左臂弯曲放于腰臀部,医生以四指靠拢,掌心向上指尖由肩胛骨下缘之嗝关和噫口喜二穴之间斜向上插入肩胛骨深约3~5cm,同时用左手掌抵住左肩峰,两手呈合拢之势,约停2分钟之后,病人即感觉胃部有上提之感,小腹感到轻松时,随之慢慢将右手以肩胛骨内取出连续2~3次:作右肩胛骨时,左手同右手动作。然后再拿肩井5~7次完成手法。
十八、胃溃疡
取阳池、巨阙,上、中脘,气海、关元、神阙补法圈,轻、中、重三种手法分别使用;不容、承满、梁门泻法圈,分别角轻、中、重三种手法;三阴交、复溜、太溪、照海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足三里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胃俞、脾俞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十九、肝硬变
先左右摩腹各次。阳池、巨阙,上、中脘,气海,关元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建里、水分、阴交、气海、不容、承满、梁门、天枢、大巨、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行间、内庭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章门、期门、十肋头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二十、风湿性关节炎、漏肩风
取曲池、三阴交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环跳、阳陵泉、下巨虚、昆仑、承山、委中泻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足三里、隐白补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合谷、太冲泻法圈,分别用轻、中、重三种手法。
除上述病症外,指针、指压、棒针疗法尚可治疗内外妇儿的常见病症,如头痛、高血压、眩晕、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失弛缓症、腹痛、腹泻、腹胀、胆绞痛、肾绞痛、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脱肛、阳痿、早泄、遗精、失眠、妊娠呕吐、闭经、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综合征、白带、小儿发热,小儿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惊风、小儿疳积、近视、鼻窦炎、斑秃等。
l.施术指针疗法,医生应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剪,以免损伤病人皮肤。
2.手法的轻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以免病人产生不适或晕针。对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施术时,指力不宜过重。
3.急性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等,严重皮肤病、肿瘤以及腹痛拒按的患者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4.对有内脏出血、开放性体表创伤等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5.小儿头部囟门区和孕妇合谷、三阴交以及腹部的穴位不宜用指针和棒针。
6.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宜用指针。
捏脊疗法
(厌食、呕吐、腹泻、便秘、多汗、尿濒、烦躁、夜啼、失眠、月经不调、呼吸系统疾患)
捏脊疗法就是指在脊柱部,由下而上连续地挟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起于尾骶终于项枕部的一种推拿治病法。主要用于儿科疾病,如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营养不良等的治疗;目前也被用于成人,如失眠、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妇科病等。在预防保健,增强人体抵抗力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一、捏脊疗法的作用手法
捏脊是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将背脊正中线的肌肤捏拿提起、放下,由下向上推捻(由尾骨部长强穴开始捏拿向上推捻至项枕部)提放动作,一直捏拿到第七颈椎部的大椎穴,为1遍,也可再向上至枕后哑门、风府穴处。一般每日治疗1次,捏脊3~5遍。在捏拿向前推进时,每捻捏3下向上重提1下。在临床上,捏脊疗法的手法有捏、拿、推、捻、提、放、揉和按8种手法,故又称捏脊八法,分述如下:
1.捏捏是用双手拇指与食指从长强穴将肌肤捏起,向上不问断地将肌肤捏拿、推捻、提放的动作,使肌肤连续不断地卷起,如水浪一样向前波动,一般在捏拿时双手与患者背部呈45度角。
2.拿拿法是与捏法相似的一种手法,是双手的拇、食二指将肌肤拿起后作向前推捻的动作。
3.推推法是用双手食指第二、三节部,紧贴在背脊正中线的肌肤。沿正中线连续保持一定速度向前推进,捏脊l遍一般为15~20秒钟。
4.捻捻法是双手拇、食二指将捏拿起的肌肤作揉捻动作,并左右手交替向前推捻前进。捻时双手拇、食指(拇指球与食指中节桡侧上面)连续向后搓捻,随搓捻,随向前推,似鸟啄食一样的动作。
5.提提法比一般的捏拿动作稍重,是双手食指向前,拇指轻轻的提起动作。有时在提放时可听到肌肤的摩擦音。
6.放放法就是双手拇、食指在不断提起的同时把前面所提起的肌肤进行放下和松开的动作,这样就形成了波浪式向前推进动作。每次捏拿、推捻过程中必有的动作,也是捏脊推进时的扫尾动作。
7.揉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在肾俞穴或其他穴轻轻揉动3~4次,常同按法同时操作。属于捏脊的结束动作。
8.按按法是在捏拿推捻完后,双手拇指腹在揉的同时进行按穴的动作。有时为了提高疗效,可根据不同的病症揉按不同的俞穴,如脾积,按中脘;肾积,按气海等。
捏脊疗法就是在上述8种手法的综合下而成的一种波浪式推进的捏拿提捻放动作。一般每日进行1次,每次3~5遍,在空腹时进行。
二、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
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是背脊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部。也就是说,沿着督脉经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或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揉按肾俞穴。其作用部位与主治范围可参考表2—3。
一、厌食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胃俞、脾俞,捏脊后揉按上述各穴及中脘、天枢穴及足三里。
二、呕吐
捏脊时重提胃俞、肝俞、膈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下脘、章门、天枢、脐中(神阙)。
三、腹泻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捏脊后揉按中脘、上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四、便秘
捏脊时重提大肠俞、胃俞、肝俞,捏脊后揉按气海、关元、足三里。
五、多汗
捏脊时重提肾俞、厥阴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脘、关元。
六、尿濒
捏脊时重提膀胱俞、肾俞、肺俞,捏脊后揉按中极、三阴交。
七、烦躁
捏脊时重提肝俞、厥阴俞、心俞,捏脊后揉按膻中、内关。
八、夜啼
捏脊时重提胃俞、肝俞、厥阴俞,捏脊后揉按神门。
九、失眠
捏脊时重提肾俞、脾俞、肝俞,捏脊后揉按神门、三阴交。
十、月经不调
捏脊时重提关元俞、脾俞、膈俞,捏脊后揉按关元、血海。
十一、呼吸系统病症
捏脊时重提肾俞、肺俞、风门,捏脊后揉按中府、膻中。
1.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忌用本法。
2.饱餐及饭后均不宜立即使用本疗法,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3.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4.对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提捏不宜太重,可选用捏五提一法或单捏不提法,最好不要选用捏三提一法。
5.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6.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
7.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3~4天。慢性病在1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2疗程。
一指禅推拿疗法
一指禅推拿疗法是以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理论为指导,以四诊八纲为辨证手段,强调审病寻因和辨证论治,并结合有关生理、解剖和病理等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手法,作用于人体的一定部位,用以治病防病的一科推拿疗法。其源流可追溯到余年前,即清咸丰年间,由河南李鉴臣传授的一指禅推拿。现今流传使用的一指禅推拿法是王松山等人在其师丁凤山(李鉴臣之门人)的手法基础上创用发展起来的一种推拿疗法。它包括一指禅推拿法,缠、抄、滚、弹推拿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推拿等四大流派。一指禅推拿疗法具有手法柔和深透、按穴准确(接触面积小、压强大)等优点,尤以柔和为贵,因之适用于头面、颈项、肩背、胸腹、腰臀、四肢等全身各部,可治疗内、外因所致的内脏疾病和经络形体疾患,尤擅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如头痛、失眠、劳倦内伤等)、胃肠疾病(如胃肠痛、胃肠功能紊乱等)以及关节肌肉痹痛等病症。一指禅推拿疗法在中国的华东、华北、西南、东北等地较为流行。
一、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手法
1.推法包括一指推、偏峰推、屈指推、推揉、推摩等法。
(1)一指推:用拇指罗纹面着力推动,使产生轻重交替的劲力的一种手法。
(2)偏峰推:用拇指桡侧偏峰着力,手腕自然平伸,作有节奏的轻重交替的手法,称为一指禅偏峰推法,多用于颜面部。
(3)屈指推:拇指屈曲,从拇指问关节着力的推法,常用于颈项部、腹部及四肢关节部位。
(4)推揉法:推时结合揉动,就成为推揉法。
(5)推摩法:推时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做摩法,称为推摩法。
2.拿法单手或双手五指对合成钳形,夹力提拿于患部。
3.按法以指、掌、肘部着力于体表,作按压动作,用力不宜过猛。
4.摩法用指或掌面于体表作环转摩动动作。
5.攘法以腕部带动空拳,使四指第一指间关节在体表作甥慢移动,速度每分钟次左右。
6.捻法以拇指与食指末端捏住患部,对合用力作旋转捻动.
7.抄法用双手相对将身体由下往上托起来,随即放下,如此反复进行。
8.搓法指或掌或掌指于体表着力,自上而下地来回摩擦揉动。
9.缠法同推法,但比推法快速、柔和,速度每分钟超过20c次。
l0.揉法以指掌吸定于体表,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的方法。
1l.摇法以手托提病员的关节部位,作左右旋转的运动。
12.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稍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13.法以双手禽指勾耳后到风池,点风府,再顺势以大拇指抹向大椎,在大椎娃揉片刻。
14.抹法用双手拇指从印堂经坎宫抹向太阳。
15.弹法用四指指峰着力,四指的第二指间关节作前后快速的弹动。
二、一指禅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指禅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以十四经穴和推拿特定穴为主,尤其适用于头面、四肢及腹背等部位,如头面部的额面、印堂、太阳、百会及眼眶周围,四肢的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和关节周围等,脘腹、胳部以及背脊等部位。
三、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操作步骤
一指禅推拿疗法的操作步骤因患病缓急,病变部位以及手法补泻等作用的不同而有区别。就从其操作部位来讲,一般是先头面、后胸腹(或四肢)、然后是脊背(或四肢)。以下举例说明之,慎勿“胶柱鼓瑟”,重在临证变通。
1.头面部(头痛例)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用劲宜轻,硬则震脑),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百会、肩井,拿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虚证多“扶”少“推”,实症反之。推治虚证要病人闭目,扶时要病人睁目。肝阳头痛采取先推后拿,风寒头痛采取先拿后推,先拿风池、风府,后推印堂、太阳,然后再由印堂推至百会,各开天门,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2.肩臂部(如漏肩风)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疏通,可以多推一些时间。对久病患者,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3.胸部(如胸痛)先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
4.腹部(如胃痛)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为主。一般先取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进行推揉或摩揉,再取天枢、足三里进行推揉,再取推肝俞、脾俞、胃俞、嗝俞。若痛甚者,多推背俞穴以止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暖气不畅,多推肝俞、膈俞及膻中;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为结束手法。
5.背部(如小儿惊风角弓反张)着重先推背部,拿风池、胄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一、肝胃气痛
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大法。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三种手法为主。取穴方面,应取胸腹部任脉的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足阳明经的天枢、足三里;足太阴经的大横;背部足太阳经的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若痛甚者,多推背部俞穴以止其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嗳气不畅,多推背部肝俞、膈俞及胸部膻中,以宣通气分;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以作辅助。
二、头痛
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肝阳头痛采取先推后拿,风寒头痛采取先拿后推,先拿风池、风府,后推印堂、太阳,然后再由印堂推到百会,名叫开天门,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三、漏肩风
对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通畅,可多推一些时间,并且见效也较快。对久病患者,则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四、小儿惊风
对神志昏迷不醒的高热患儿,可拿合谷、风池、风府,使之苏醒,直至哭声喊叫响亮,方认为惊止、窍开。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一般经治疗20~30分钟后,病情逐步好转,气见通顺或宿食排出。
对慢惊风,始宜补中气、健脾胃,采取揉中脘、推背俞之法。对角弓反张的治疗,认为必须着重于先推背部,拿风池、肩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五、胸痛
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治疗完毕,命病人进稀饭或面汤。
六、腹痛
摩胃脘部,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如胸闷甚者选推足阳明经胸部穴)。再推背俞穴(自督俞至三焦俞),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然后拿肩井、内关、合谷,搓两胁。如在发作时则先推治背部及四肢诸穴,待痛解后再摩治其腹。
七、冠心病
推膻中、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神堂、膏肓俞,按至阳、内关,按揉灵道。拂灵墟、神藏,抹肩胛骨内侧缘。
八、失眠
推印堂、太阳,抹前额,按揉完骨、三阴交,推内关、神门。
九、高血压
推背俞(以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抹风池,推百会,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十、落枕
推风池、风府、风门,拿肩井,按天宗,搓天髎。
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眩晕、颜面神经痛、口眼歪斜、耳鸣、喘咳、痰壅、瘰疬、小儿斜颈、心胸痞满、怔忡、疮疖脓肿、偏瘫、关节炎、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盆腔炎、颈部痉挛、吞咽梗阻、音嘶、梅核气、腹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小儿腹泻、咽喉痛、面瘫、胸胁痛、各种关节病变、腰部疾病、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等各部分的扭挫伤。此外,也适用于小儿麻痹症、周围神经损伤、马蹄形足等病症。
1.使用一指禅推拿法,医生应剪指甲,以免手指滑动弄破皮肤。
2.手法操作要求沉肩垂肘,腕端平、指吸定,柔和、沉透,均匀有力。推时应该行如直线,不得任意歪斜。
3.下列各种情况忌用一指禅推拿疗法,如骨关节结核、未愈合的骨折等症,体质极度虚弱或伴有严重内科疾病,难以忍受手法压力刺激的病人,局部急性炎症疼痛尖锐剧烈,以及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肿瘤、妊妇及月经期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