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纯德神经诸病痛疼,经得起重复的名方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芍药钩藤木耳汤系已故名医门纯德自拟得意名方。主治阴亏津伤,筋脉拘急,疼痛痉挛等神经系统疾患。包括西医的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肢端静脉痉挛症、癔症、癫痫小发作以及拔牙引起的神经痛等等。多年来我对此方子进行一一重复验证应用,除了没有癫痫、癔症病例外,余皆经得起重复,疗效不菲。基本组方生白芍30克、钩藤30克、炙甘草9克、全蝎6克(研面冲服)、天麻6克、僵蚕9克、白苣子10克、郁李仁6克、黑木耳15克。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临证加减1、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2、拔牙引起的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3、多发性神经炎、末梢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4、癔症,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5、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面冲服)。方义解析方中以白芍钩藤为主,两药均入肝经。白芍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而解痉;钩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而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瘀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痰而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的,驱风邪缓拘挛以定痛。甘草调和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气,缓急而止痛。九味药主辅和谐,标本同治,共通起着濡润经脉,通经活络,解痉而止痛的作用。临床感悟以上就是门老先生的原方原意,下面就个人的应用经验发表一点浅疏看法。一、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时,一般重用全蝎10--20克,蜈蚣2条,同煎,止痛迅速而效高。缺点就是现在蝎子的价钱太贵,盐放的太多,有时用土鳖虫6--10克代替全蝎。三叉神经痛还经常加川芎10--30克,但是风火型的就不能加了,这的医者自己掌握。二、郁李仁这味药药房一般不愿意备用,一是不常用,二是易生虫变质。一般用桃仁代替,效果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有郁李仁就更好了。三、白苣子,对于很多中医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药房一般没有货。它又叫生菜子、莴苣子。主要的功能就是活血化瘀,利尿通乳。有的药方中用于治疗骨折。实在没有的时候本方可以用当归代替,效果略差一点。四、天麻一般加到10克以上,或研面冲服。因为现在的草药质量非比从前。五、钩藤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后下,它降压的主要成分在挥发油中。六、肢端动脉痉挛症一般和当归四逆汤并用,特别是寒症,疗效明显。七、此方还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和失眠,加百合30克、夜交藤30--5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热像明显加生地20--50克。门老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师,所自拟的方子一般都味数少药量轻,而功效卓著。并且提倡使用经方和小方治疗疾病,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歌诀芍药钩藤木耳汤,李白草麻蝎子僵;神经之病皆可治,雷诺癔症亦可痊。临床应用1、三叉神经痛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39例,其中11例复发两次,3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例:林xx,女,58岁。于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疼时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就诊时,每天竞剧烈疼痛二十余次。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病程四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三剂,绪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走访三次,十余年未再复发。2、神经性头痛治疗神经性头痛4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经服用芍药钓藤木耳汤均治愈。例:李xx,男,34岁,于部,年春就诊,主诉头痛一年余,前六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后因病重休息。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脑电图正常,医院诊断为神衰弱、神经性头痛,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自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疗效。后服芍药钓膝木耳汤,加柴胡14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年偶遇该患,述及年头痛愈后,已14年未复发。3、拔牙后引起的神经痛例:马xx,女,62岁。年就诊。二十天前,因龋齿拔牙两枚(左臼齿),次日左颜面肿胀,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剧,阵阵发作,局部仍有肿胀及灼热感。每因说话、饮水、吃饭而骤发疼痛,剧烈发作时,如刀割火烫,痛苦万状。近十日,每天肌注青链霉素,肿势消退,然剧痛丝毫未减。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减片刻,旋即发作。其疼痛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3支的部位。症系局部损伤,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致孪急疼痛。始按牙痛治,与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剂,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疼痛有加无已。后以濡养经脉、熄风止痛之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柴胡9克、麦冬12克、生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两剂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间可睡四小时。继服七剂,疼痛日渐减轻,言语、饮食无碍,十余日后痛止而愈。4、面神经麻痹治疗面神经麻痹5例,1例无效,4例痊愈。例:张xx,男,35岁。颜面瘫疾,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闭合,右额皱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发笑不自然,舌右侧味觉不灵。患病七天,曾针灸数次无效。自述初因回家探亲,夜晚敞窗而卧。次日起床后患此症。初诊时,给予牵正散,效果不明显。遂即改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乌片3克,半月后痊愈。5、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病在筋脉,根在腰俞,不红不肿,疼痛难忍。不得其要,奈难治疗。曾治疗此病27例,除其中1例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无效外,其它均痊愈。26例中服药最多者36剂,疗程40余日,服药最少者9剂,疗程10余日。例:燕xx,女,43岁。79年1月20日初诊。一年来,右下肢自腰骶经过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月来,疼痛阵作,日渐频繁,喜热畏寒,弯腰、喷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时,常引起疼痛。脉象沉而略紧,舌质淡苔薄白。医院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痛,腰椎间盘脱出,口服、肌注维生素类和烟酸等药物,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予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原方三剂。二诊,自述服药后疼痛减轻,仍反复发作,但间歇时间延长。继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剂。服后右患腿剧痛顿挫,仍发僵,脉象虽沉,但紧象变缓,再与上方四剂,药后休息一周,患肢已无疼痛及不适感。81年冬走访,无恙。6、多发性神经炎例:魏xx,女,52岁,年就诊。主诉:于三月前患淋证(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道刺痛。该矿卫生所予服西药呋喃西林。七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状基本消失。五、六日后,自觉手指、脚趾疼痛不止,难以忍受。尤其不能触动。触之则痛甚。后即感觉减弱。xx医院诊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经口服维生素B1、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近两周未见效果。近一月来,停止治疗,每日疼痛不休,时有阵发性剧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为之心急,遂来就诊。初诊予服“当归拈痛汤”,三剂无效。遂予芍药钩藤木耳汤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嘱其服五剂。两剂后,疼痛顿减,手指脚趾触之亦不觉疼痛。五剂药服后,疼痛消失而告愈。7、癫痫小发作例:赵xx,男,8岁。年工10月26日就诊。其父代诉:年秋患病至今已两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八时,连续不断地发出“呔”、“呔”声,其声可高可低,间隔有长有短。每于身闲无事时,则声音高昂,学习时则声音低沉。经北京xx医院诊断为癫痫小发作。治疗数月,未见疗效。开始余予服旋复代赭汤、半夏厚朴汤、丁香柿蒂汤等类化裁,未效。想到小儿患这种病多挟杂习惯性,类似“口吃”“眨眼”一类的毛病,恐难以药物治愈。无奈与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加琥珀5克(研末冲服)两剂。不料,服药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其母信心很大,继服此方十余剂,症状逐日消失,至今未发。回顾治疗此症,实出余意料。8、癔病例:刘xx,女,20岁,年8月13日就诊。其父伴随并代诉:自年春,心烦不安,不爱说话,性情日渐孤辟,喜怒无定,哭笑无常。生活兴趣减低,悲观厌世,自卑,失眠,心悸怕凉,饮食无定,时有轻度抽搐,意识清楚。切其脉象略数而无力,舌淡苔薄。各医院诊断为癔病,中西药治疗八个月,未见效果。有时半个月不服药,也能自行减轻,反反复复,总不见好。予服芍药钧藤木耳汤加百合24克,麦冬20克,炒枣仁15克,红枣6枚,服六剂。8月21日二诊:自诉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情绪稍有安定,夜间睡眠良好,显示出乐观表情。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枣仁仍15克,麦冬减至15克,加骨龙1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再进六剂。9月10日三诊:自诉服药后,情绪稳定,精神很好,厌世等悲观病状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嘱服归脾汤半月,以理心脾,养血安神,巩固疗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来看病时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9、末稍血管痉挛(雷诺氏病)例:任××,女,35岁。74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九个月来,手足尤其指端间歇疼痛,后六个月双足疼痛自行缓解,突出地表现为手指对称性疼痛,遇冷则皮色苍白,遇热则变为紫红,指尖部刺痛严重。遇冷热或情绪波动时,均可诱发疼痛。缓解后,麻木不仁。诊其脉略弦紧。初服当归四逆汤三剂,痛有所缓和,又服原方七剂,未见进一步疗效。改用芍药钩藤木耳汤,加川乌3克,没药9克、三剂后,疼痛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复继服六剂,隔日服一剂。服毕,痊愈。体会此类型疾病,虽系西医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医治疗时,必须强调辨证。此方此证的共性均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经脉失养所致,其主证表现为疼痛或拘挛。为此,方剂组成,采取了具有养阴润燥,柔肝缓疼的药物。方中诸药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药之间,滋润而不滞腻,疏通而不辛燥,养阴不显寒凉,通络不过分疏泄,总以酸甘化阴,生津润燥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滞,祛风通络为辅,以祛其邪,而达通则不痛,缓以解急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所属经络。部位的不同稍事加减,取效甚捷。

如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canshun.com/byzl/1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