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建三局二公司”可订阅!
6月8日上午9时38分,医院与中建三局二公司鲁磨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联合体揭牌仪式及大型义诊活动在鲁磨路社区卫生服务站顺利举行。
医院院长涂远超、院长助理陈翠,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办事处副主任李全安,医院党委书记李小红,中建三局二公司领导樊涛生、范先国、屠孝军、商汉平、黄安平、刘波、徐国政等出席揭牌仪式;公司总部部门负责人、在汉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洪山区卫计委、关山街领导应邀参加揭牌仪式。
中建三局二公司副总经理商汉平致欢迎词。他表示,成立医联体是顺应国家医疗体制及医疗制度改革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推进医联体建设发展,建设好“医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促进医疗与预防、保健相衔接,实现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社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逐步实现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中建三局二公司将秉承“铁脚板”精神,积极支持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与医院一同致力于服务社会、惠顾大众、福利员工。
医院院长涂远超在揭牌仪式上致辞。他指出,医院与鲁磨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联合体的成立将实现居民在家门口看专家门诊的愿望,医院就诊绿色通道等上下联动,实现医疗、人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资源共享,让社区居民享受到高效、优质的一体化健康服务。
随后,中建三局二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樊涛生与医院院长涂远超共同为“医院与鲁磨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联合体”揭牌。揭牌仪式圆满结束。
最后,大型义诊活动正式开始,近百名职工及鲁磨路社区居民纷纷向坐诊医生寻医问病。
据悉,以后每周三上午将有医院专家到鲁磨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为社区居民服务。
以下为每周三上午轮换坐班的坐诊专家
刘进进,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光谷老年病科主任,神经内科专业,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帕金森、脑出血、脑梗塞、中风后遗症、头痛、眩晕、癫痫、痴呆等及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老年科常见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汉祥,主任医师,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现任湖北省中医老年病委员会委员。擅长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治,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及老年代谢综合征,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等有深入研究。
梅应兵,副主任医师,中医师承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甘爱萍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现担任湖北省老年保健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武汉市老年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第四届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及中医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老年医学会第一届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级、级教改试验班本科生导师。
从事老年肾病、脾胃病临床10余年,在全国首次提出了“肾病冬治”理论。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中老年胃痛、胃胀、反酸、烧心、腹泻、便秘、血尿、蛋白尿、尿路感染、骨关节病等。对中老年焦虑、失眠、出汗、尿频等也有深入研究。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深受学生好评,年获年度“优秀带教教师”称号。
近年来共参与临床、教学科研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参与出版著作3部。
陈宏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老年常见病及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腹泻、便秘等疾病。
祁正亮,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等。
谭子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专业。老年病科(综合科、干部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中医中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市中医药学中医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擅长急性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颅内感染、周围性神经疾病、癫痫、帕金森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对眩晕、头痛、失眠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独到之处。
甘爱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师承)导师湖北省中医名师,武汉市中医名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老年病副主委,湖北省及武汉市老年病学会常委,湖北省药膳食疗临床研究会副会长。
擅长治疗消化内科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道黑病变,胃、肠息肉,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胰腺炎、口腔溃疡等。
擅长治疗老年病;对老年慢性疾病有独特的方法,对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及老年疑难杂病用中西结合整体调治疗疗效可佳。
擅长亚健康,虚弱体质及大病后体虚;手术后体虚的调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四季养生调补,强壮体质,促进健康。
背景资料
关于医疗联合体建设
年4月12日下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医疗联合体建设,要求进行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试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
通过不懈努力,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患者就医流向逐步变化。年,全国各类医联体上转病例近千万例次,同比增长62%;下转万余例次,同比增长%。
二是通过医联体内下派专家、技术扶持、人员培训以及设施设备支持等多种方式,使基层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是在临床技术、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血液透析和消毒供应等方面,实现了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服务同质。通过规模和倍增效应,提升了诊疗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
四是通过完善财政、价格、医保等配套政策,医联体上下贯通的互动衔接机制初步形成,推动构建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供稿:邓秀琼黄艳
摄影:曾院平郑茜
编辑:郑茜
核稿:黄艳
审核:梁征